在秋意初显的9月,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园林专业2023级同学与生物技术专业2024级的同学们背起行囊,在专业教师的精心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与自然生命的深度对话。本次专业认知实习课程跨越八日,足迹遍布本地的松朵山、北宽坪、黄沙岭、张裕沟、江山景区和金凤山等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还参观了秦岭博物馆和商洛学院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等展现秦岭生态文化的地标,完成了近300份植物标本的制作和上千只昆虫标本的扎制,是一次融合了知识验证与技能学习的实践教学之旅。


每到一处实习场地,同学们都迅速进入状态。在植被茂密的丛林旁,他们认真搜寻动植物,拍摄、采集,并追踪鸟兽行迹与多样形态。每一次新奇的发现都伴随着热烈的讨论和及时的记录,传统的形态鉴别方法与现代的数字工具(如物种识别APP、调查记录软件等)在实践中紧密结合。

对稀有物种的深入观察成为实习的高潮。第7天的实习中,一条自然死亡在路边的虎斑颈槽蛇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中,同学们对虎斑颈槽蛇头部圆形略扁,头颈区分明显,有明显颈部凹槽的特征有了远超书本文字的理解。在学习了关键识别特征后,同学们争相与这条小蛇合影留念。而活体小动物们也成了同学们的打卡对象。
夜晚,植物组的同学们精心缝制和粘贴标本,动物组的同学们则披星戴月,一边灯诱一边扎制昆虫。生技专业的冯悦同学说“这段实习经历让我真正学会了如何用耐心和沉默与自然对话,从最初的陌生到能辨认出每个个体的独特习性,让我惊叹于演化赋予它们的精密本能。在叶片间意外发现两条的樗蚕蛾幼虫被我小心的带回宿舍饲养,观察它摄食到结茧,这份亲手呵护的生命蜕变,让我对自然界的精细与伟大有了更深的敬畏。”园林专业的乔帅同学说“本次实习中,我既惊叹于我们本地植物的多样性,又充分享受了制作标本之乐,感谢带队老师们的尽心指导,此次实习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宝贵的一课。”他们的感受代表了众多同学的心声。

领队教师何军老师在总结中评价:“同学们在这次实习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家不仅将课堂理论与野外实践紧密结合,熟练掌握了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技能,而且展现出了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本次实习的收获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专业技术层面,学生们系统掌握了物种调查、采集以及标本制作的全套流程。对秦岭生物多样性概念有了具象的感知,并深切体会到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产生和植物分布的显著影响。在思想层面,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生物多样性的神奇激发了同学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磨练了同学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此次认知实习的成功举办,是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一堂行走的秦岭生态专业课,更是一次思想的远征,为同学们未来的学术生涯和职业发展注入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沉的自然情怀。学院表示,将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子们创造更多深入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学习机会。
(文图|生物学院 编辑|李旭欢 审核|杨力)